点击数:42025-08-06 18:10:46 来源: 大垵堂|食疗养生|惠州养生堂|惠州中医|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
“夏意犹未尽,忽觉秋已来”
2025年8月7日(农历六月十四)将迎来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十三个节气:“立秋”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的“立”为开始,“秋”意为禾谷成熟、万物收敛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尽管此时大部分地区仍处“三伏天”中(立秋常处于中伏或末伏),暑气未消,但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已悄然转变——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自然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收敛。
我国古人将立秋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,分别是:
:寒蝉是一种感受阴气而鸣的蝉,到了立秋三候时,它们感受到秋意,因太阳光逐渐变弱,而鸣叫得更加响亮、凄切,仿佛在向人们传达秋天的到来,也意味着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。
立秋后气候逐渐由湿热向干燥过渡,气温昼热夜凉、温差增大,还可能遭遇 “秋老虎” 返热,这种 “外热内燥” 的特点对养生提出了针对性要求。结合气候特点,中医建议:
1、防燥润肺:应对 “秋燥” 核心
立秋后空气中湿度下降,“秋燥” 易伤肺津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皮肤干燥、大便干结等。
【饮食润燥】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,如梨(生吃清热、熟吃润肺)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山药、莲藕等,可制作百合银耳羹、川贝炖梨、莲藕排骨汤等食疗方。
另外,保持室内湿度(可用加湿器),避免环境过度干燥导致呼吸道不适。
民间有 “立秋贴秋膘” 的习俗,以补充夏季消耗,但此时消化功能尚未完全适应秋季,需避免盲目进补:
【清淡为主,循序渐进】夏季脾胃虚弱,立秋后可先吃些易消化的食物(如粥、汤)调理脾胃,再逐渐增加营养。
【健脾祛湿】若秋季仍有湿热残留(如舌苔厚腻、大便黏滞),可吃些祛湿食物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冬瓜,帮助排出体内余湿。
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养生需顺应 “收敛” 之道:
【起居调畅】早睡早起,顺应 “秋主收” 的规律,早睡可养阴,早起能舒肺(秋季对应肺脏,肺气宜舒展)。午后可适当午休(30 分钟左右),缓解 “秋乏”,尤其 “秋老虎” 期间避免过度疲劳。
【运动适度】选择温和的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(中医认为 “汗血同源”,过度耗汗会损伤津液)。
秋季万物渐枯,易让人产生 “悲秋” 情绪,需注重精神调养:多参与户外活动,如登山、秋游,感受秋日晴空与自然生机,排解低落情绪。保持心态平和,可通过冥想、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收敛心神,顺应秋季 “宁静” 的气场。
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,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,错过最佳治疗时期,经医院名医治疗,毫无效果的情况下,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,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