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数:1732025-02-10 17:48:52 来源: 大垵堂|食疗养生|惠州养生堂|惠州中医|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
元宵佳节
元宵节,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,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。以古代历法而言,正月是农历的元月。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元,为始;宵,为夜。”
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,汉文帝刘恒登基。他大赦天下,以后每到元月十五,皇帝都要出宫游玩,张灯结彩,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,强调“阖家团聚”不同,元宵节更强调“普天同庆”。
“正月十五闹元宵”,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,承载着人们对元宵节的满满期待。每至元宵佳节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,处处洋溢着团圆与欢乐的氛围。其实,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还蕴含着诸多中医养生的智慧。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起源于汉朝。相传,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在古代,夜同宵,正月又称元月,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,从此,这一天便成为了全民欢庆的节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元宵节的习俗越来越丰富,逐渐形成了如今吃元宵、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舞龙舞狮等一系列独特的庆祝方式。
吃元宵
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。元宵以糯米为主要原料,糯米性温,味甘,归脾、胃、肺经,有补中益气、健脾止泻的功效。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,食用元宵能够温暖脾胃,为身体补充能量。不过,糯米黏性大,不易消化,对于脾胃虚弱者,不宜过量食用。可以在食用元宵时,搭配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,如山楂。山楂能消食化积,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元宵,避免出现积食的情况。
赏花灯
赏花灯的习俗源于东汉明帝时期。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士族庶民都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花灯不仅照亮了黑夜,更寄托了人们对光明未来的向往。
猜灯谜
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智力活动。它起源于南宋时期,当时的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
传说有个财主,人称笑面虎,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,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。有个叫王少的青年,决定要逗逗这个笑面虎。他在元宵节这天,扎了个大花灯,来到笑面虎家门前。花灯上题着一首诗:“头尖身细白如银,称称没有半毫分。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。”
笑面虎一看,气得暴跳如雷,要找人来打王少。王少却笑嘻嘻地说:“老爷,咋见得是骂你呢?” 笑面虎指着灯上的诗说:“你这不是骂我是啥?” 王少说:“噢,老爷是犯了猜疑。我这四句诗是个谜,谜底是‘针’,你想想是不是?” 笑面虎一想,可不是,只好气得干瞪眼。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。从此,猜灯谜的习俗就流传开来。
舞龙舞狮
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。舞龙起源于上古时代,人们为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用舞龙来祈求神龙的庇佑。舞狮则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人们认为狮子是祥瑞之兽,舞狮能驱邪辟鬼。在表演过程中,舞者们的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,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元宵佳节团圆乐,大垵堂提醒护安康:
甜糯汤圆莫贪多,糯米黏滞难运化,脾胃虚者易生胀,老人小儿浅尝佳。
入夜赏灯添衣暖,肩颈避风防寒伤,早春余寒犹未尽,护好阳气体不僵。
猜谜观灯莫熬夜,子时静卧养肝血,久视伤神又耗气,揉按睛明护眼忙。
爆竹喧闹避烟尘,肺喜清润厌燥呛,情绪平和忌过喜,心静神安方久长。
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,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,错过最佳治疗时期,经医院名医治疗,毫无效果的情况下,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,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。